12月23日下午,著名艺术家郭海平先生受邀前来必威·BETWAY,发表了“迟到的敬意——如何欣赏精神障碍者的原生艺术”为主题的精彩演讲。论坛由必威·BETWAY彭华民教授主持,院长周晓虹教授及学院的部分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 
论坛主持人 彭华民教授

周晓虹教授嘉宾介绍
郭海平,当代艺术家,“原生艺术丛书”主编,《原生艺术》杂志艺术总监。2006年深入精神病院探索和研究精神病人自发创作的原生艺术,2010年创办为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和康复者服务的南京原形艺术中心,2014年开始分别在南京市建邺区、鼓楼区创办原生艺术工作室,2015年该工作市代表南京市以“南京宝盒”的身份参加米兰世博会。郭海平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精神病人的康复、托养和融入社会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通道。出版《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中国原生艺术手记》、《我病故我在》、《晒太阳:跨越20年的艺术行动》、《走出心理的迷宫》等。 
主讲人 郭海平先生

论坛主持人 彭华民教授

周晓虹教授
郭海平,当代艺术家,“原生艺术丛书”主编,《原生艺术》杂志艺术总监。2006年深入精神病院探索和研究精神病人自发创作的原生艺术,2010年创办为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和康复者服务的南京原形艺术中心,2014年开始分别在南京市建邺区、鼓楼区创办原生艺术工作室,2015年该工作市代表南京市以“南京宝盒”的身份参加米兰世博会。郭海平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精神病人的康复、托养和融入社会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通道。出版《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中国原生艺术手记》、《我病故我在》、《晒太阳:跨越20年的艺术行动》、《走出心理的迷宫》等。

主讲人 郭海平先生
此次演讲,郭海平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原生艺术,并且概述了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现实的困境以及自己是如何用艺术为他们开辟一条精神的绿色通道。最精彩的是他为我们带来了患有不同精神障碍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向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去感受从未见识过的世界。
原生艺术
原生艺术是指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和影响的人自发创作的一种精神艺术形态,它生长在约定俗成的艺术和文化经验之外,所以也常被称为“界外艺术”或“边缘艺术”。最早发现这类艺术是精神科医生,然后由艺术教育家借由艺术节为媒介,向社会推广。郭海平先生表示,他选取艺术作为研究的介入角度是因为艺术不是专业语言,是人类数千年来交流与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展现人类天性的一种重要渠道,而原生艺术更是如此。他还表示之所以选择艺术作为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是因为国内现有的精神疾病治疗大多基于生物医学,而国外用艺术疗法干预到精神疾病中已经很发达,人文科学领域中艺术的介入已经非常深入。但是中国很少,还在起步阶段,郭海平先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师生能够从艺术角度探索人文学科,去更加感性地看待世界、理解生活。郭海平先生指出,在我国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偏见,不管是谁,只要患有精神疾病都是被歧视的,大家对其都有一种恐惧感。美国著名电影《美丽心灵》就是站在一个很好的人文角度去看待主人公纳什,设想在中国,倘若有一个教授患有精神疾病,不知道大家会怎样去评价他。因此,他指出我们常常忽略精神疾病患者艺术家作品的闪光点和价值。
五重困境
在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现实的困境有五个方面。第一,中国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过亿,但是大多数人却不敢直面这个事实,中国人很怕和精神疾病相联系。第二,《精神卫生法》难以落实,虽然《精神卫生法》中明确要求社会要容纳精神障碍患者,但是现实中却很难实现。精神病医院找社区谈项目,希望在社区建立中间机构和接纳机构,但很多社区都拒绝了。但南京社区接纳了他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被视为是艺术项目。第三,精神病医院既进不去又出不来。因为精神病院配备不足,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进不去专业机构,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入院后家属都不愿让其出来。因此,很多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第四,观念的障碍,中国人倾向于将精神病人污名化、歧视化。第六,社会服务机制的滞后。
艺术尝试
郭海平先生根据现实困境,提出用艺术开辟一条精神的绿色通道。他提出,让精神病患者的弱势变成优势。精神病患者的特点是天真、情感丰富、注重内在感受,然而他们脆弱、敏感、对内心感受毫不掩饰、社会化程度低。他们与社会分裂,但与自然和内心统一。而所谓正常人的我们则是与社会统一,但与自己内心和自然分裂。因此,两个群体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完善,在原生艺术创作中实现“互助”,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作为敌对的对立面。
最后,郭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原生艺术家个案及作品欣赏。这些艺术家包括精神分裂症、智力障碍、癫痫,他们都通过绘画缓解了自己的精神疾病,缓和了自己和周围人的紧张关系,甚至他们的绘画被著名杂志引用为封面。他们在郭先生以及他所创办机构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趣味,郭海平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精神病人的康复、托养和融入社会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Q&A
一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问: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到机构中,介入到精神障碍患者与家人的矛盾关系中?
郭先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介绍说自闭症和智障群体比较容易介入,其他精神障碍的介入需要很丰富的经验,建议刚接触这一块的社工可以先从前者入手。介入主要的方式是减轻家庭的负担,改善父母的情绪状态,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入手,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随后再逐渐介入到他们的情感世界中去。
另一位博士生向郭先生提问:职业康复和艺术治疗的区别?
郭先生回答说,中国在精神治疗上非常落后,因为中国普遍都很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即使我们用了所谓的艺术治疗技术,但是功效并不是艺术本质所希望带来的。将音乐、舞蹈介入到治疗中,中国也有,但是很多都是在糟蹋艺术,只是机械化、模式化地去用,并没有很真诚地运用,而是变成一个装饰。中国的精神病医学还是在生物学医学基础上的,主要靠药物治疗。医院也有很多具有人文关怀的设施,但是都是空置,把人都关起来了。所以,还是要有人文精神。他们最需要的是真诚对待,其他专业技术可以一边做一边学。他还表示,任何疗法都不能囫囵吞枣,每个精神病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只有真诚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把精神病人看成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他们看做越轨者,给予真正的关心,才能融入这个群体,帮助他们。
最后,一位学生询问郭海平先生:接触精神病患者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郭先生回答,接触精神病艺术家以后,自己的世界观变得特别自由、辽阔、踏实,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勇敢、游刃有余。他们给自己带来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视角。
原生艺术
原生艺术是指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和影响的人自发创作的一种精神艺术形态,它生长在约定俗成的艺术和文化经验之外,所以也常被称为“界外艺术”或“边缘艺术”。最早发现这类艺术是精神科医生,然后由艺术教育家借由艺术节为媒介,向社会推广。郭海平先生表示,他选取艺术作为研究的介入角度是因为艺术不是专业语言,是人类数千年来交流与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展现人类天性的一种重要渠道,而原生艺术更是如此。他还表示之所以选择艺术作为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是因为国内现有的精神疾病治疗大多基于生物医学,而国外用艺术疗法干预到精神疾病中已经很发达,人文科学领域中艺术的介入已经非常深入。但是中国很少,还在起步阶段,郭海平先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师生能够从艺术角度探索人文学科,去更加感性地看待世界、理解生活。郭海平先生指出,在我国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偏见,不管是谁,只要患有精神疾病都是被歧视的,大家对其都有一种恐惧感。美国著名电影《美丽心灵》就是站在一个很好的人文角度去看待主人公纳什,设想在中国,倘若有一个教授患有精神疾病,不知道大家会怎样去评价他。因此,他指出我们常常忽略精神疾病患者艺术家作品的闪光点和价值。
五重困境
在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现实的困境有五个方面。第一,中国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过亿,但是大多数人却不敢直面这个事实,中国人很怕和精神疾病相联系。第二,《精神卫生法》难以落实,虽然《精神卫生法》中明确要求社会要容纳精神障碍患者,但是现实中却很难实现。精神病医院找社区谈项目,希望在社区建立中间机构和接纳机构,但很多社区都拒绝了。但南京社区接纳了他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被视为是艺术项目。第三,精神病医院既进不去又出不来。因为精神病院配备不足,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进不去专业机构,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入院后家属都不愿让其出来。因此,很多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第四,观念的障碍,中国人倾向于将精神病人污名化、歧视化。第六,社会服务机制的滞后。
艺术尝试
郭海平先生根据现实困境,提出用艺术开辟一条精神的绿色通道。他提出,让精神病患者的弱势变成优势。精神病患者的特点是天真、情感丰富、注重内在感受,然而他们脆弱、敏感、对内心感受毫不掩饰、社会化程度低。他们与社会分裂,但与自然和内心统一。而所谓正常人的我们则是与社会统一,但与自己内心和自然分裂。因此,两个群体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完善,在原生艺术创作中实现“互助”,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作为敌对的对立面。
最后,郭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原生艺术家个案及作品欣赏。这些艺术家包括精神分裂症、智力障碍、癫痫,他们都通过绘画缓解了自己的精神疾病,缓和了自己和周围人的紧张关系,甚至他们的绘画被著名杂志引用为封面。他们在郭先生以及他所创办机构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趣味,郭海平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精神病人的康复、托养和融入社会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Q&A
一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问: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到机构中,介入到精神障碍患者与家人的矛盾关系中?
郭先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介绍说自闭症和智障群体比较容易介入,其他精神障碍的介入需要很丰富的经验,建议刚接触这一块的社工可以先从前者入手。介入主要的方式是减轻家庭的负担,改善父母的情绪状态,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入手,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随后再逐渐介入到他们的情感世界中去。
另一位博士生向郭先生提问:职业康复和艺术治疗的区别?
郭先生回答说,中国在精神治疗上非常落后,因为中国普遍都很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即使我们用了所谓的艺术治疗技术,但是功效并不是艺术本质所希望带来的。将音乐、舞蹈介入到治疗中,中国也有,但是很多都是在糟蹋艺术,只是机械化、模式化地去用,并没有很真诚地运用,而是变成一个装饰。中国的精神病医学还是在生物学医学基础上的,主要靠药物治疗。医院也有很多具有人文关怀的设施,但是都是空置,把人都关起来了。所以,还是要有人文精神。他们最需要的是真诚对待,其他专业技术可以一边做一边学。他还表示,任何疗法都不能囫囵吞枣,每个精神病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只有真诚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把精神病人看成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他们看做越轨者,给予真正的关心,才能融入这个群体,帮助他们。
最后,一位学生询问郭海平先生:接触精神病患者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郭先生回答,接触精神病艺术家以后,自己的世界观变得特别自由、辽阔、踏实,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勇敢、游刃有余。他们给自己带来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视角。
供稿:必威·BETWAY社会工作研一 屠蕴文;供图:郭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