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本学期第七次谋思谈如约在河仁楼324举行。这次我们迎来了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龚浩群女士,龚老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副主任。她的研究兴趣为宗教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泰国研究,这次演讲的题目是身心锤炼:泰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佛教实践与身体技术研究。
龚老师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泰国的现代社会转型催生出佛教改革运动,并对城市中产阶层的信仰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佛教改革运动强调个体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地位,因而强化了宗教实践的个体化色彩;另一方面,佛教改革运动又产生出新的宗教组织形式、新的世界观和新的公共话语,积极回应了当代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本项研究初步发现,佛教改革运动对个体实践的强调发展出对于身、心、法的关系的深入体验和一系列的身体技术。十六步呼吸内观法、有节奏地走步和手势定力法等身体技术为个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路径,实践者由此达到从不定、定到内观的不同层次的身心状态。个体实践者关于“感知自身在当下的存在”的表述,暗含着身体技术所造就的自我认同的时空维度,并可能成为个体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出发点。此外,实践者个体化与佛教公共性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项研究在方法论上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实践来理解实践?本研究希望探讨关于个体化的宗教实践的个案研究对于宗教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
本次谋思谈出席的老师有范可老师、邵京老师、杨德睿老师、褚建芳老师,听完报告人的发言后,各位老师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在场的同学和访问学者也积极发言。整个会场气氛活跃,大家对此次主题十分感兴趣,都纷纷表示以后也要去龚老师做调查的佛教研修班参与体验。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供稿
龚老师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泰国的现代社会转型催生出佛教改革运动,并对城市中产阶层的信仰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佛教改革运动强调个体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地位,因而强化了宗教实践的个体化色彩;另一方面,佛教改革运动又产生出新的宗教组织形式、新的世界观和新的公共话语,积极回应了当代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本项研究初步发现,佛教改革运动对个体实践的强调发展出对于身、心、法的关系的深入体验和一系列的身体技术。十六步呼吸内观法、有节奏地走步和手势定力法等身体技术为个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路径,实践者由此达到从不定、定到内观的不同层次的身心状态。个体实践者关于“感知自身在当下的存在”的表述,暗含着身体技术所造就的自我认同的时空维度,并可能成为个体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出发点。此外,实践者个体化与佛教公共性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项研究在方法论上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实践来理解实践?本研究希望探讨关于个体化的宗教实践的个案研究对于宗教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
本次谋思谈出席的老师有范可老师、邵京老师、杨德睿老师、褚建芳老师,听完报告人的发言后,各位老师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在场的同学和访问学者也积极发言。整个会场气氛活跃,大家对此次主题十分感兴趣,都纷纷表示以后也要去龚老师做调查的佛教研修班参与体验。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