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三点半,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本学期第九期谋思谈在河仁楼324如约举行。
本期谋思谈由褚建芳老师主持,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博士候选人闫志丹为大家带来主题演讲。闫志丹根据她在河南周口某村的田野调查资料,以“你是回民吗?”和“你不是回民吧?”这两个常常在羊肉贸易中被问及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了演讲。首先她介绍了她田野点的具体情况,然后从“养羊户”、“宰羊户”、“羊肉价值”、“与猪肉对比”等方面对她的田野观察和理论论点作了详细阐述。她认为在《古兰经》里,猪肉只是穆斯林众多禁忌中的一种,甚至对猪肉的禁忌都没有对烟酒的禁忌那么严苛,而“不吃猪肉”却被建构成了回汉的根本区别,反而烟酒还在继续使用。既然“回民”在建构自身时明确规定不能食用猪肉,那么牛羊肉就成了“回民”的主要肉食,而牛的养殖由于成本高等原因不易由家庭操控,所以闫志丹就从羊肉入手,试图探讨在当代华中农村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回民族群身份的构建和经济活动的互动过程。她认为当地“回民”的“回民身份”使得他们能够垄断羊生意的整个贸易链条,而为了维持垄断,这整个羊生意的经济活动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加强了对他们“回民”身份的建构。
杨德睿老师对“羊生意”这一经济活动的吸引力提出怀疑,认为闫志丹的研究与经济靠得太紧,似乎一切问题都想在经济中去寻求解答。他还为闫志丹整理出了两条逻辑清晰的思考路径。邵京老师则从回民的“边界”角度提出评论,他认为“像回民”与“是回民”虽然有时候可以等同,但有时候是不等同的。他建议闫志丹要在她的研究中找到并展示出“哪里是最需要身份的?”,至于身份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其实并不重要。褚建芳老师对闫志丹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详细具体的建议。
在座的研究生也跟闫志丹就演讲涉及的很多细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最后,闫志丹感谢了老师们的点评与建议,表示回去后根据建议再好好思考论点与组织材料。

本期谋思谈由褚建芳老师主持,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博士候选人闫志丹为大家带来主题演讲。闫志丹根据她在河南周口某村的田野调查资料,以“你是回民吗?”和“你不是回民吧?”这两个常常在羊肉贸易中被问及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了演讲。首先她介绍了她田野点的具体情况,然后从“养羊户”、“宰羊户”、“羊肉价值”、“与猪肉对比”等方面对她的田野观察和理论论点作了详细阐述。她认为在《古兰经》里,猪肉只是穆斯林众多禁忌中的一种,甚至对猪肉的禁忌都没有对烟酒的禁忌那么严苛,而“不吃猪肉”却被建构成了回汉的根本区别,反而烟酒还在继续使用。既然“回民”在建构自身时明确规定不能食用猪肉,那么牛羊肉就成了“回民”的主要肉食,而牛的养殖由于成本高等原因不易由家庭操控,所以闫志丹就从羊肉入手,试图探讨在当代华中农村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回民族群身份的构建和经济活动的互动过程。她认为当地“回民”的“回民身份”使得他们能够垄断羊生意的整个贸易链条,而为了维持垄断,这整个羊生意的经济活动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加强了对他们“回民”身份的建构。
杨德睿老师对“羊生意”这一经济活动的吸引力提出怀疑,认为闫志丹的研究与经济靠得太紧,似乎一切问题都想在经济中去寻求解答。他还为闫志丹整理出了两条逻辑清晰的思考路径。邵京老师则从回民的“边界”角度提出评论,他认为“像回民”与“是回民”虽然有时候可以等同,但有时候是不等同的。他建议闫志丹要在她的研究中找到并展示出“哪里是最需要身份的?”,至于身份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其实并不重要。褚建芳老师对闫志丹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详细具体的建议。
在座的研究生也跟闫志丹就演讲涉及的很多细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最后,闫志丹感谢了老师们的点评与建议,表示回去后根据建议再好好思考论点与组织材料。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研一陈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