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本学期第五次谋思谈简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08浏览次数:534

    5月7日下午四时,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第五期谋思谈继续在院楼324室如约举行,本次谋思谈范可教授邀请了两位学者讲演,分别是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彭磊老师和来自德国马普研究所人类学的博士候选人张帆。
    彭老师主要关注点在于澳大利亚的华人佳肴,认为随着移民的进入澳大利亚的华人餐馆和食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很多参观更多地追求perform(表演),如为客人“表演”做菜的过程,以展示厨房的干净和食品的为生,追求景观效果、装潢美观远远胜过于食物本身。他提供了几个调查个案,最终说明要重新包装中国佳肴,改变“表演”,积极应对认为中国餐馆不卫生的负面观点。张帆博士主要关注的是西藏的关帝信仰,想要解释清朝设立在西藏的制度是如何在藏族地区表现的,她认为研究仅仅关注中央视角很片面,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想要展示国家权力的日常体现而不是中央运作。她告诉我们,其实西藏的权力集体不仅仅只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达赖喇嘛,其实摄政王制度在政治上的地位很长时间内都高于达赖喇嘛。而她立足于从关帝入手,清晰展示关帝如何被转化成西藏宗教精英的一部分,西藏知识分子如何将关帝囊括进西藏神话的。指出关帝其实是一个跨民族跨区域的神的符号。并最终得出三条结论:一、文化媒介者通过文化翻译来实现权力的妥协和协商,而清王朝允许自己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读;二、以藏传佛教为基础的藏族制度其实很灵活;三、我们在讨论民族时可以引入文化或权力中介人,有一些利益群体并不受民族等政治划分的限制。我们可以从个案中看到朝廷与西藏政府的关系。
    本次谋思谈由范可老师主持,列席的老师还有邵京老师、杨德睿老师、褚建芳老师和杨渝东老师,人类学专业的各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都参加了此次精彩的演讲。各位老师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杨德睿老师关注的是张帆博士的关帝信仰究竟是清朝驻藏大臣带来的还是藏族宗教精英所为?为什么信仰关帝而不是其他人物?张帆博士做出了精彩的回答。邵京老师好奇的是张帆有没有收集到藏族民间对于关帝信仰的素材,因为老百姓和官方还是有所区别。张帆博士很遗憾地回答这方面素材特别少。安妮感兴趣的是彭磊老师的研究课题,并与他进行了一番讨论。其他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最后,在温馨的氛围下,结束了这次的谋思谈。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研一 雷蕾供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