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晚上,香港教育学院张晓博士在我们河仁楼开展了题为“我们应该责怪母亲吗?从依恋到多重依恋”的学术讲座,讲座吸引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系师生的热情参与。讲座由心理系副主任李中权副教授主持。
张博士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助理教授,他在香港大学心理系取得博士学位,在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早期研究集中于儿童情绪与社交行为,近年研究兴趣扩展到数学学习,特别是早期数学学习的基础认知与动机因素。现为BMC Pediatrics副主编,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编委。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Child Development、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等英文期刊与《心理学报》等中文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近30篇。
传统的依恋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和教育者往往过分突出孩子和母亲之间依恋关系建立的重要性,而对孩子与父亲、老师以及同伴等依恋关系建立的关注度不够。张晓博士认为这其实是对Bowlby提出依恋概念的误解。他和研究团队基于一项追踪研究的数据,证明在控制孩子与母亲依恋后,孩子与父亲以及孩子与老师的依恋关系仍然会对学生的社交倾向和问题行为等有显著预测作用。此外,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对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影响还会受到孩子与老师依恋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这些实证分析的结果,他认为不光是母亲,父亲和老师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儿童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转变的前三个月。
讲座最后,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和张晓博士展开讨论交流。张博士就依恋关系发展的关键期、追踪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注意点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他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养育孩子的体验以及芬兰与国内教育系统的差异。 
心理学系 供稿
张博士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助理教授,他在香港大学心理系取得博士学位,在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早期研究集中于儿童情绪与社交行为,近年研究兴趣扩展到数学学习,特别是早期数学学习的基础认知与动机因素。现为BMC Pediatrics副主编,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编委。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Child Development、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等英文期刊与《心理学报》等中文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近30篇。
传统的依恋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和教育者往往过分突出孩子和母亲之间依恋关系建立的重要性,而对孩子与父亲、老师以及同伴等依恋关系建立的关注度不够。张晓博士认为这其实是对Bowlby提出依恋概念的误解。他和研究团队基于一项追踪研究的数据,证明在控制孩子与母亲依恋后,孩子与父亲以及孩子与老师的依恋关系仍然会对学生的社交倾向和问题行为等有显著预测作用。此外,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对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影响还会受到孩子与老师依恋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这些实证分析的结果,他认为不光是母亲,父亲和老师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儿童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转变的前三个月。
讲座最后,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和张晓博士展开讨论交流。张博士就依恋关系发展的关键期、追踪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注意点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他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养育孩子的体验以及芬兰与国内教育系统的差异。

心理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