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谋思谈:家庭“希望空间”的绵延与变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9-28浏览次数:1401

    本期的主讲嘉宾为必威betway平台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祁林老师,祁老师曾任教于新闻传播学院,承接“中国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与传播”项目的课题调查,并在基层挂职,获得了丰富的田野资料,基于调查中的观察使祁老师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家庭空间的变迁上。
    田野中的一些发现引起了祁老师的兴趣:①视觉接受的生态环境,②空间的并置(客厅会客区和神龛区的空间区隔),③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变。独有特点是电视的收看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伴随性活动。祁老师又追溯的前电视时代的家庭空间布局,包括家族照片、领袖卦象,到现在的挂历、民俗绘画、山水文人画。从这些有趣的空间符号装饰的变化,讲解家庭希望空间在改革30年以及更长一段时间的变迁过程。文章的理论立足点是费希特的两个空间——希望空间和实践空间的立论,以及福柯关于使空间嵌入某一时间过程的异托邦、空间并置的论述。
    有意思的选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褚建芳老师表达了对所述现象的共鸣,并提出了一些例外的个案。杨渝东老师追溯到民国时代反问了挂家族照片是否是先前宗祠祖先牌位习俗的一个演变,以及挂照片习俗何以兴起,并例举了韩国家庭空间的个案。杨德睿老师提出“对于自我影像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外在化,讲述了17世纪西方自画像的兴起,在欧洲文化史的脉络中梳理了照片这一风俗的兴起。邵京老师则提出:研究要还原到田野中活生生的人;要把生活的东西抬一抬,要把人类学的东西压一压;并追问:文章用以支撑结论的证据,到底是问出来的,还是看出来的?
    点评与讨论环节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进入田野获取资料,以及资料与成文之间关系的认识。


人类学研究所研一  李炜玮供稿


 

搜索